文章
  • 文章
搜索

通知公告:陆丰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

2021-01-01

首页 >> 新闻中心 >>新闻中心 >> 陆河水唇:新丰村的致富故事
详细内容

陆河水唇:新丰村的致富故事

日前,记者在陆河县水唇镇新丰村看到,村里的路修得更宽更好走了、太阳能路灯装好了、村道两旁绿化美化了……近年来,在陆河县委县政府、水唇镇委镇政府和对口帮扶单位深圳市纪委监委的大力帮扶下,新丰村村容村貌发生了新变化,脱贫户经济收益不断提高。


脱贫户通过帮扶发展养牛业,增加了收入,脸上乐开了花。

用心帮扶

打通致富之路

从前,新丰村是穷乡僻壤。村党员干部明白:只有集思广益,全力以赴“逢山开路”才能打开新的局面,改变扶贫对象的贫穷状况。于是,村党支部和扶贫工作队齐发力,为群众做好事、办实事、解难事。

积极推进产业扶贫。村党支部和扶贫工作队引导农户将石马村到田心村段约50亩闲置土地进行流转,由新丰村的精准富平种养合作社出资,顺意种养合作社提供技术,并负责经营管理和销售,发展五指毛桃种植产业,实现参与农业合作社的脱贫户有持续稳定收入。同时,引导全村种植500亩优良品种大米野香优,使扶贫对象转换成种养大户,提高了经济收入。同时,大力开展消费扶贫,充分发挥深圳南山农批市场、海吉星农批市场销售平台作用,与新丰村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,还发动干部职工以自愿购买方式帮助扶贫对象增收脱贫。

大力推进就业扶贫。村党支部和扶贫工作队加大政策宣传和招生引导力度,确保有就读技工院校意愿的脱贫学生100%享受技工教育优惠政策;组织有意愿的脱贫户参加转移就业培训,通过考试取得相关技能证书,并帮助推荐到爱心企业就业,实现转移就业、就近就业,达到“就业一人、脱贫一户”。驻村扶贫工作队与村党支部协作,开发和发布养路、护林、护草、卫生保洁、保安等扶贫就业岗位。同时,开展农业和非农技能培训,聘请专业人员授课,组织有意愿的脱贫户参加农业和非农业技能培训;开展扶志教育活动,联系深圳市其他行政企事业单位,举办“讲习所”、专题讲座等活动,加强思想、文化、道德、法律教育,帮助脱贫群众转变思想观念。

建立防止返贫保障体系。驻村扶贫工作队协助村委对全村进行消防隐患排查,经过入户察看,发现5户扶贫对象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用电线路老化问题,存在火灾隐患,并组织专业人员对他们家庭用电线路进行改造。同时,进行教育扶贫,严格按照免除学杂费和给予生活费补助政策实施范围,做好在校学生统计核查工作,协助落实生活费补助政策。

推进基础设施建设。新丰村在党建文化法制主题公园东侧新建了标准化公共卫生间。此外,大力推进饮用水蓄水池建设,一直以来,庭前片区村民的生活饮用水主要来自本村山泉水,但受气候影响,水量供给不稳定,严重影响村民的日常生活。为此,新丰村建设集中供水蓄水池,解决了村民用水问题。


脱贫户开办的服装加工厂订单连连,员工忙着赶工生产。

因人施策

脱贫路上一个不落

扶贫干部还结合实际,注重因“材”扶贫,让不同的扶贫对象找到属于自己的脱贫“好路子”,使他们“钱袋子”鼓起来。

原来,38岁的邱大哥打杂工,收入微薄,家里人多,经济压力很大。村党支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了解到情况后,鼓励他先发展种植,告诉他:农民以农为生,靠地吃饭,应该发挥自身优势。他听后,信心大增,觉得是条好路子。邱大哥利用村里为他买的几十斤种子种了4亩稻谷。村里还让他去广州参加技能培训班,提高了种植技术。在他的精心管护下,稻谷收成非常好。每亩地每年收1千多斤稻谷,有几千元收益。有群众告诉记者,他种植的大米比较香,口感好,因此颇受顾客青睐。同时,他种植的大米还供自己一家十多口人吃饭,解决了基本温饱问题。他向记者展示自己种植的优质大米,希望大家多帮他宣传,拓展更多销路。

在邱大哥解决基本温饱后,村干部鼓励他拓宽思路,发展其他事业。他受到启发,认为可以做点拉货的工作来增加收入。于是他买了一辆三轮车拉货赚外快,经济收入渐渐增加,每年有十多万收入。他兴高采烈地告诉记者,“现在生活比以前好多了,吃用无忧,有很强的幸福感!”

脱贫户邱伯患股骨头坏死,后来做了手术,康复比较快,但不能干重活,经朋友介绍去广州一家制衣厂做制衣加工,因经济不景气回家后情绪低落,村干部鼓励他结合实际,拓宽思路,并提供学习机会,让他去参加技术培训,学习专业技能。邱伯参加培训后回家乡,并发挥自身优势,跟老板拿衣服半成品在家加工,让他家四个人一年收入共约20万元。

脱贫户邱叔也是患上股骨头坏死,做手术后干不了重活。他原来养猪,在“三清三拆三整治”行动中,他主动关了养猪场,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引导下,在这边养牛,办起了符合环保标准的养牛场。同时,他还参加培训班,学习了有关养殖知识,提高了养殖技能。

记者在他的养殖基地看到:邱叔正在给牛喂食,牛圈内黄牛膘肥体壮,一群鸡鹅在嬉戏。邱叔满脸微笑地告诉记者,“我2018年开始养牛,现在养了60头,一头牛能卖上万元,并进行多种经营,有时也卖牛肉。同时,还养了几百只肥鸡、大鹅售卖。一年下来至少有10多万元收入!实在感谢党员干部的倾情帮扶!”

30多岁的小彭早年父亲去世,与母亲在一起居住,后来在广州跟亲人学习制作服装,收入不高。回到家乡后,扶贫干部鼓励他创业,告诉他学了知识为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创业更好。他认识到应该扩展视野,打开思路。后来,他因为成本低等原因,决定在家乡做服装加工生意。他筹措了一笔创业资金,在村里的支持下开办小型服装加工厂,聘请了10多个员工。据了解,小彭的年收入至少10多万元,实现了脱贫。村干部说,“他不但自己脱贫了,还能带动别人就业,他一个小厂就有10多个员工。”记者在他的小厂看到:占地不大,却整洁有序。年轻的员工们正在全神贯注用缝衣机加工服装,完工的一件件红色衣服异常靓丽。


seo seo